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实施“八大工程”打造乡村振兴“湖北样板”

   日期:2018-01-16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作者:zgny.com    浏览:371    评论:0    
核心提示: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湖北省的三农发展呈现出四大新特征: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农产品供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湖北省的三农发展呈现出四大新特征: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农产品供给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转变为融合发展,乡村功能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八个“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走好“七条道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融合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融合化。

  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架起城乡资源要素互动共享的桥梁,激活农村闲置资源。

  要注重发挥农村独特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民转移就业和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坚持优先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先发展明确提出了“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四个优先”要求我们切实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扭转过去先城市后农村、重城市轻农村的惯性思维,真正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满足农村发展需求,在项目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提升等方面优先满足农民。

  坚持品质发展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农产品“量”的增长,更要“质”的提升。要坚持走质量兴农、品质强农之路,下决心对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着力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不断提高我省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

  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欠生态环境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高效环保、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态发展空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环保、住建等多个部门,我省比其他省份进度慢,到今年底全省完成7000个村的整治任务,占全省行政村的30%,按照目前每年1000个村的进度计算,需要18年才能实现全覆盖。

  坚持创新发展

  改革创新是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思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为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制度供给,激发三农发展新活力。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不够是湖北发展的软肋,更是乡村振兴的软肋。随着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统筹利用城乡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把乡村资源禀赋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扩大开放是一个硬招。要对资源、人才、要素全开放,引进市民、能人、企业来开发乡村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

  坚持共享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的战略基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要让全体农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农民落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让农村全面进步,让农民全面发展。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实施好“八大工程”,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实施“三乡”工程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融合

  实施“三乡”工程,是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破解要素下乡障碍、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的创造之举、创新之作,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

  要创新模式。最近,省委农工部在全省收集整理了85个“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全省各种类型的村湾,为各地推进实施“三乡”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对“市民下乡”,要大力推广养老康养型、民宿文化型、农事体验型、创意创业型;对“能人回乡”,要大力推广回归创业型、带领致富型、乡贤治理型、公益捐助型;对“企业兴乡”要大力推广投资开发型、龙头带动型、村企共建型、对口扶贫型。这12种类型,各地不仅要学习借鉴,更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三乡”工程的实践。

  要分类指导。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乡便利村,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康养、民宿经济、创意创业等产业,但缺少的是建设用地,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迁村腾地等途径,让本县其他有富余土地的村通过置换、变现,满足城乡便利村的土地需求。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民俗文化村,可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用足用活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网红小镇、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对于生态良好的生态自然村,这类村生态优势明显、林果茶菌等特色经济有优势,但多是偏远山村,交通、物流、信息、人才比较欠缺,更多的要从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力,发展农村电商新经济,让养在深山中的生态资源、特色产品造福群众。对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耕村,这类村最大的资源就是耕地多,要在“农”字上做足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质农业,打造成优质粮仓、绿色菜园。对老少边穷村,要根据村庄发展实际,需要迁建的做好搬迁重建工作,不能迁建的村要出台特殊的支持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照,可以开展对口帮扶,一对一对进行扶持。针对不同的“三乡”主体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推进模式,市民下乡可搞组团下乡聚人气;企业兴乡可搞千企帮千村,带动万企带万村;能人回乡可搞“双带”“双修”“双富”(带头富、带领富,外修新村、内修乡风,富口袋、富脑袋)。

  要优化政策。武汉市的“三乡”工程之所以推进得如火如荼,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出台了结合武汉市实际的支持政策,但加大支持不完全是财政投资,武汉市也有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的支持政策。目前,省委农工部已经起草了全省实施“三乡”工程的三年行动计划和支持措施。各地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出台更优政策,激活市场的力量,破解要素下乡的障碍,为“三乡”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搭建平台。特别是要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和宣传推介的平台。要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和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城市和社会资源进入农村,发展农村。荆门市出台了“农业招商十条”政策,很有创新性,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

  促进质量强农

  品牌是畅行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产业竞争力。当前,我省的农业品牌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品牌效应发挥不够,知名品牌、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还不多。要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荆楚名优品”创建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挖掘整合区域农业资源,加强品牌创建管理服务,打造集成核心品牌优势,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英山县集中全县茶叶资源,打造的英山云雾这个品牌,效果很好。

  要打造企业品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培育、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企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粘度,培养企业品牌粉丝。福娃集团地处监利县新沟镇,问起新沟镇,没有几个人知道,说起福娃集团,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由此可见品牌的重要性。

  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巧妙运用地域差异、品种差异,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崇阳县的众望小麻花、京山县的国宝桥米,枣阳市的章陵小麦粉,都是依托地域特征而形成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政策,支持“荆楚农优品”创建工程,对品牌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产生巨大影响的,要予以奖励和扶持,推动各地奋力打造一批像周黑鸭、宜都蜜桔这样美誉度高、不愁卖的荆楚农优品。

  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

  促进绿色发展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建设和规划管控力度,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支持力度,推动居住相对集中。省委农工部在谋划“三乡”工程时,提出了建设富美乡村行动,大力开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富美乡村创建活动,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200个以上“荆楚名村”、2000个以上“荆楚强村”、10000个以上“荆楚新村”,这项行动要好好谋划、深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要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建设美丽湖北的重要举措、作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全覆盖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让广大的农村地区变得更干净、更整洁、更美观,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园。

  实施精准脱贫工程促进共同富裕

  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机遇,按照“准”“实”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贫困人群。剩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老区、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

  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既不降低也不提高、时间既不提前也不延后、内容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的“六不”要求扎实推进,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特定贫困攻坚战、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神贫困是最顽固的贫困。“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要牢固树立扶志为先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工作,通过树立脱贫标兵、奖励致富能手、设立公益性岗位、购买贫困户劳动等办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从思想上除掉“贫根”。同时,要高度重视扶智工作,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帮助找到致富途径,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

  要发展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和治本之策,是促进经济长远发展、永远铲除贫根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要善于利用贫困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坚持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

  实施农村电商工程

  促进创新创富

  发展农村电商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要培育电商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依托企业发展一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催生一批、加盟平台拓展一批、政府引导扶持一批,加快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

  要完善基础设施。看得见的“道路”和看不见的“网路”建设,是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指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大力实施农村网络提速降费,打通小生产联接大市场的通道。

  要推进标准化生产。要引导企业、电商主体制订一套标准化生产、包装、宣传、物流、储运和追溯的体系,专注一个品种,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的电商产品。

  实施农业科技工程

  促进科技兴农

  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

  要建立科技产业联盟。以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为龙头,建立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要完善推广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与100家以上农业企业深度合作,进驻1000个村进行科技培训和服务,深入10000户农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精英。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促进创新资源向一线聚集转化。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服务水平。

  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好服务三农发展。

  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传承好发扬好广大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保护好乡土文化。乡土文化里真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风俗习惯和的朴素的价值观念,是乡村文明的精髓,也是维系乡村稳定、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优秀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之根扎得更深,传播得更广。

  要弘扬淳朴乡风。淳朴乡风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文化传承工程,就是要外修新村,内修新风,大力弘扬优良的家风家训、淳朴的民风民俗,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人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要“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让更多镌刻着乡村文化印记的物件和建筑得到保存、得到恢复。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破大立,让乡村建设既顺应大自然,又传承中华文化,既有现代元素,也有历史印记。

  实施红色“头雁”工程

  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红色头雁”,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2016年我省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和“薄弱村”占52%,其中“空壳村”占28.4%。注重吸引大学生、农民工、机关企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要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创新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发挥新乡贤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

  要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坚持德治为先,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荆楚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