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再造绿水青山让生态生成金

   日期:2018-01-1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zgny.com    浏览:1004    评论:0    
核心提示:(原标题)青海省边麻沟村:鲜花海洋映红偏远山村  本网记者 郜晋亮 文/图图为游客在花丛中游玩。  在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

   (原标题)青海省边麻沟村:鲜花海洋映红偏远山村

  本网记者 郜晋亮 文/图

图为游客在花丛中游玩。

  在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有个名为窎沟的地方。“窎”字在字典里的意义为“深远,遥远”,足见这里的偏远,而边麻沟村又是窎沟最深最远的村庄。要是说起一个村庄很偏远,有点文艺范儿的人总会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那处世人皆向往的桃花源,而现实主义之人想到的多是穷乡僻壤之类。边麻沟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会是哪样呢?三年前,这里的确还是一个穷山沟;可三年后,这里却已换了天地。

  为了一探究竟,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沿着窎沟的乡道,一路爬坡,来到了边麻沟村。虽然是寒冬时节,但午后的阳光很好。路两旁散落着漂亮的民居,远处的田里有些雪还未消融,黑白相间也别有一番韵味,为这里的冬天增添了不少情趣。冬天尚能如此,那万木葱茏、鲜花盛开的夏天岂不更美。现在的美是靠边麻沟村人一点一点干出来的,现在的富裕和幸福生活是靠着边麻沟人一点一点奋斗出来的。

  没有民族团结何谈谋求发展

  边麻沟村是一个以汉、藏、蒙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大通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62户村民中少数民族占67%。大家世世代代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民族团结一家亲。这构成了边麻沟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目标,细化到农村,就是各民族群众团结进步,共谋发展。“没有民族团结何谈谋求发展,如今边麻沟村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团结起来才能干成事情。”这是李培东自2014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最大的体会。

  村民阿来寿是蒙古族,不过他却娶了一个回族媳妇儿,自从把媳妇娶进门,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敬爱。婚后两口子办起了“清真”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小日子有滋有味。“自从村里有了花海农庄,来的游客就越来越多,也为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说起这些,阿来寿高兴得合不拢嘴。

  与阿来寿娶回族媳妇儿不一样,周成才是外乡入赘到藏族家里的汉族年轻人。“刚来的时候我也有顾虑,但邻里乡亲并没把我当外来人,反倒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这几年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说到这些时,周成才感动不已。边麻沟村历来都有一个风俗,只要是入赘到村里的人,村民们都一视同仁,决不另眼看待。现在周成才已经成了村里的一名党员、致富能手。

  民族团结大到全村团结一致干事业,小到一家一户、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只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才能夯实稳定发展的基础。

  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黄玉珍说:“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注重从加强组织领导、思想教育引导、营造宣传氛围、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治理等方面入手,就是要让让民族团结的文明乡风吹遍这里每一寸土地。”

  法制讲座、法律咨询、农民文化艺术周、农民运动会,“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这些已经成为了边麻沟村民族团结的精神法宝,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只有走进边麻沟村,你才能切身感受到这里融洽的民族关系,感受到这里的村民积极向上的活力。如今,边麻沟村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物质富裕村,更是一个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的精神富裕村。

 

图为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

  只要有思路发展就一定有出路

  “早在2006年乡镇合并前,边麻沟村属于窎沟乡,是最远最深的一个村子。因为交通不便,窎沟地区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最恰当。”这是村主任李存德对不了解村里情况的人简单明了的解释,“边麻沟村今天的巨变,得益于大家一直坚信的只要有思路发展就一定有出路。”

  边麻沟村的耕地以坡地为主,以前村民都是靠天吃饭。村里的老人们常常回忆,好的年景还能自给自足,遇上差的就只能挨饿了。“只在种地的这条路上走下去,村里人怕是没有什么出路。”这是村里多数人对今后发展的认识,所以有人不种地了,出去打工了。而在李培东脑子里想的却是:守着这么好的生态环境资源,要想办法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

  2016年12月,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了“四个转变”发展新理念,其中“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这让边麻沟村两委班子所有人茅塞顿开。“这就是思路,这就是发展方向。”李培东激动地说。

  经过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并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最终边确定利用村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乡村“花海”,并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农家种养殖业,形成一整套旅游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路子。

  有思路就会有出路,说干就干。要在村里山坡地上种满鲜花可不是一个小工程,村里能劳动的人几乎都参与了进来,干得热火朝天。终于,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窎沟美丽风光的面纱被慢慢撩开,摇身一变成了全省走红的旅游景点。

  村民李万仓两口子带头要开农家院,拆了家里的火炕,买来了新的桌子椅子,院子里种上了花花草草。回想起农家院刚开张的时候,李万仓还有些小激动。他说:“书记参加了省上的党代会,回来给我们大家讲了。省上都支持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更得加把劲儿。”

  2016年花海开张迎客。当年,游客数量达到30多万人,景点门票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村里其他收入400多万元。“人多的时候,村里的小卖部一天能卖3000元。”李培东说,“在村民思想转变中,真正让过去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

图为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

  发展路上支部一盏灯党员一面旗

  一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是如何变成如今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相继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的?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用这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贴切。

  “一个村的发展,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李培东有着深刻的理解,“支部是一盏灯,为大家照亮发展前行的道路;党员是一面旗,带领全村人一起干,不仅要有敢于担当、想担当,敢于作为、想作为的精神,还要有练就帮助村民脱贫奔小康的本领。”

  发展的路上并非坦途,总少不了偶尔出没的“拦路虎”。当村两委班子做出打造乡村“花海”的决定后,建设“花海”资金从哪里来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没有村集体经济,账面的上那一点钱也只能维持村两委日常办公。关键的时刻,李培东站了出来,将多年来从事驾驶培训及经营苗木的近800万元“家当”投入“花海”建设。

  一石激起千层浪。党员纷纷带头,村民积极自愿,有钱出钱,有地出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流转土地达到600亩,村民自愿入股达到60万元,同时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将贫困户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吸引到“花海”建设中,为“花海”建设顺利开工注入了资金动力。

  如果说之前还有少许村民对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建设“花海”有疑虑的话,那么党员带头筹集资金的这件事就彻底改变了他们原先的想法。“李书记一个人就拿出了那么多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扯村里发展的后腿”。村民们这些细微的变化,得益于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支部和党员的作用最终都要转化到为村民增收致富上。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村两委班子发起成立了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及花海农庄,村民自愿加入。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由最初的5户增长到了目前的133户,农家院达到41家,家庭宾馆10家,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村里1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里最早一批经营农家乐的郑玉邦打心底里高兴:“2016年7月,从花海景区营业后,客人天天爆满,要是临时来都不一定有地方吃饭。几个月下来,纯收入就达到近8万元,投入的本钱也挣了回来。2017年的收入自然也不用说。以前守着土地都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地值钱了,村里党员的功劳可不小。”

  不过,早在2014年之前,不论在乡上干部的眼中,还是村民们的心里,边麻沟村都是党建基础工作不规范、组织阵地建设滞后、民主议事和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多数老百姓没有发展的信心的“典型村”。如今的转变得益于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得益于一个能干事实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

图为青海大通县边麻沟村。

  奋斗来的幸福才会觉得美滋滋

  每到盛夏时节,边麻沟都会变成鲜花的海洋。进入花海,那一簇簇金色的金盏花是迎客花。颜色各异的花儿,争奇斗艳,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杂乱,配上远处的青山绿水、青草垂柳,仿佛置身在仙境中。山坡上别致的小木屋,可以住宿,也可以自助餐饮,让游人怡然自得。

  李培东告诉记者,2016年合作社又流转土地190多亩打造了玫瑰花海,并计划利用闲置的林地种植药材,并在村里修建民俗文化演艺中心、民俗文化展示区、森林酒店、徒步游营地等,以花海农庄为中心,带动边麻沟周边2~3个村发展乡村旅游。

  今年65岁仲尕文除了将自家的地流转给“花海”外,还腾出时间到“花海”打工。“干4个月就能赚了8000多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尝到甜头的仲尕文又联合村里贫困户一起把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花海’,“今后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日子总算是有了个盼头。总书记不是都说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奋斗的劲儿更足了。”

  的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也只有奋斗来的幸福才会觉得美滋滋。边麻沟村的村民就是这样,艰苦奋斗横下一条心,终将那些沉睡的荒坡土地打造成了人人羡慕的“花海”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经济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民富村强的梦。

  边麻沟村火了……记者回想起夏天到边麻沟采访时的情景,路两旁的花灌木格外翠绿,一家家挂着灯笼、竖着“农家院”字样的广告牌整齐划一的列在路边上。远处的山坡上,一个个红色的凉棚立在草地上,鲜艳夺目;一幢幢红顶彩钢瓦的小房子,在茂密森林的映衬下格外显眼。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不时能看见精神抖擞、脚步匆忙的村民,他们不是忙着到“花海”务工,就是在自家的农家院里准备着迎接客人的食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优先发展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真正实现边麻沟村的振兴,我们的发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而村民们为幸福的奋斗也不会停止。”李培东说。

  穷日子过了一辈子,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每一个边麻沟人都倍加珍惜。他们徜徉在花海中,沉浸在快乐中。他们多想停下脚步好好享受一番,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因为他们怕一停下就再跟不上幸福的脚步了。

  记者手记:

高原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

郜晋亮

  如果说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道考题的话,那么边麻沟村作出的解答虽然得不了满分,却也算得上优秀了,而这个优秀还足以给青海高原上的众多嗷嗷待哺的乡村树立榜样,因为边麻沟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的振兴之路。

  乡村旅游这几年青海许多农村都在搞,但真正像边麻沟村搞出名堂的还真不多。开几家农家乐,修建点人造景观就认为乡村旅游,这只是粗浅的认识。边麻沟村则不同,这里的乡村旅游是有一个庞大的原生生态资源和人工再造的景观资源做支撑的。恰如边麻沟村人常说的那样,我们是借助绿水青山,再造绿水青山,让生态也能生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边麻沟村用这条经典之论实现了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虽然说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青海来说,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基础,这也是在边麻沟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两个事实——民族团结是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潜力无穷,边麻沟村用这一条基本实现了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

  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有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致富奔小康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三年的时间对于边麻沟村来说不长也不短,守望富裕生活那么多年,再多奋斗三年也值得。如果说得夸张一点,这两年边麻沟村人赚钱的速度是超过前十年的总和,他们奋斗来的幸福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甜蜜。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