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聚焦三农

安徽怀远县“一块田”改革调查

   日期:2018-04-2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81    评论:0    
核心提示:  给力的合并 希望的田野(产业振兴三问·谁来种地)  ——安徽怀远县“一块田”改革调查  本报记者 孙振  乡村振兴,产业

  给力的合并 希望的田野(产业振兴三问·谁来种地)

  ——安徽怀远县“一块田”改革调查

  本报记者 孙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当前,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日趋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呼唤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安徽怀远县农村探索“一块田”改革,通过互换合并,小田变大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本报记者就这项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调查。

  “巴掌田”变成“一块田”:

  互换并地节本增收,一亩地多长出300斤粮

  “分田到户30多年,村里有几个是靠种地致富的?”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村委会主任魏伟一直在纠结:“一家几亩地,田分八九块,小块零碎田种着费力,投入还高,咋能有高效益?”

  东邵村民小组的邵志好也有同样体会:“以前在外面当农机手,开着大农机在田里撒欢,100亩地不到一天就能种完,省力又省钱。可再看自家的巴掌田,大农机连弯都拐不过来。”

  当年土地二轮承包,殷尚村同许多地方一样,按土地肥力、田块远近公平分地。“当时看公平,现在却遇到新问题,田块零碎分割,大农机进不来,规模经营难实现。”魏伟说,在徐圩乡,承包田“碎片化”现象普遍,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出力不少,却富不起来。

  穷则思变。“能不能让村里人承包地互换,每户换成一块大田?”2014年,邵志好和其他几户村民的想法,在村里激起了千层浪。

  说干就干,老邵和几个发起人挨家上门算细账:村里改造了水利设施,一二三等地的差别不大;有些地块产量低,给予适当补偿;小田并大田,田埂、垄沟整平复垦,每户面积还会增加。

  可一听说要调地,不少人不乐意。有人的田靠路边、渠边,不愿换;有人开垦了荒地,不愿调。邵志好先拿亲戚“开刀”:“你多开的地是集体的,都是乡里乡亲,不能老想自己。再说,法律规定不能侵占集体财产……”苦口婆心,算账评理,村民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

  地怎么调?东邵村民小组采取“二轮抽签”:先抽顺序签,确定村民挑选地块的顺序,再抽地块签,抽取事先划分好的地块。为保障村民利益,村里坚持了“五不变原则”: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变;村民小组为单位,互换范围不变;二轮承包人口基数、面积不变;发展现代农业用途不变。“公开透明,稳定了一家一户承包权,公道在人心。”邵志好说。

  “巴掌田”变“一块田”,效益高了。徐圩乡永红村李春先,原先18亩分了11块,如今连成了一整块,他说:“以前撒肥喷药,边上都撒不到,现在从种到收全是机器,不仅省了肥料、劳力,亩产还提高300多斤,一亩地多长出半亩效益。”

  村民受益,邵志好也得利。去年,他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开始在周边村子服务,“现在集中作业,干100亩地光柴油就能省1/3。”

  怀远县农委主任朱兴涛说,互换并地实现了“一增一减”:用工投入大幅减少,化肥、农药等用量也在降低,调查显示,粮食生产亩均可降低生产成本约60元;耕地面积增了,墒沟、田埂、水渠复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2%—5%,农民户均年增收约1300元。仅徐圩乡就新增耕地面积近5000亩。

  “一块田”改革在全县推开。截至去年底,怀远县累计完成“一块田”互换并地面积14.1万亩,涉及13个乡镇、66个村、297个村民组、1.26万农户。

  “一块田”连成大块田:

  新型主体带动小农户,规模产生化学反应

  “一块田”改革,让零碎地块整合起来,可是谁来种地?

  50多岁的李春先坦言,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种地的基本是留在家中的老人。成片整田流转方便,让李春先看到商机。他和村里的6户种地能手一合计,成立7个家庭农场,把村组闲置的1024亩地全部集中流转,去年底又成立了庙发专业种植合作社。

  在永红村,一家一户的“一块田”集中成七块田。“大户实现了规模经营,节本增效,小农户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还能拿分红。”李春先说,一年每亩地给村民650斤小麦保底收入,多出的收益,再与村民按各自50%的比例平分。“等灌溉设施配套好,合作社还打算引入大棚西瓜,发展特色农业效益更高。”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新型主体带动是关键。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说,筑好“巢”,才能引来“凤”。“一块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投入跟进,打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土地流转、联耕联种等形式应运而生。

  盛世兴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尚跃说:“以前我们只接大户的订单,小农户三五亩地,跑一趟还不够油钱。现在一家一户都把地块连起来,统一耕种收,效率高了,成本就低了。”

  老尚算的是大账:大型克拉斯青储收割机开出去,一天就能干500多亩地,挣回2000多元。农户需求多了,合作社来者不拒,各种大型农机也从30多台发展到150台套,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

  土地有了新“钱景”,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找郢乡种田能手巨银保,流转土地2000多亩,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荆山镇石山村利用滩涂资源,成立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村民“双赢”。到去年底,全县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58家、家庭农场738家,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农场3家。目前,全县流转土地90万亩,其中新型经营主体流转40万亩,占流转总量的44%。

  紧密利益联结,让小农户黏在产业链上。朱兴涛说,县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户一起干,通过“小农户+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主体”模式,把更多农民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

  尚跃说,合作社托管土地,成了许多小农户的“田保姆”。70户村民以农机入股,按照作业量分红,去年每台农机分红4万元左右。合作社吸引周边村民以4000亩土地入股,去年每亩地分红1260元。另外,还带动18户贫困户就业,从事田间管理、仓储看管等工作,每人每天至少能挣100元。

  在怀远县,一批特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迅速崛起,涵盖种养殖业、加工等多个领域,成为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主力军,贫瘠的土地里发生化学反应。

  大块田长出新产业:

  破解生产要素瓶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指着眼前的基地,尚跃勾勒出美好蓝图:“这里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跳出农业干农业,我们准备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搞有机农业、景观花园、休闲观光,让大伙儿吃上‘旅游饭’,实现收入倍增。”

  同样的土地,“一块田”改革催生新活力:短短两年时间,徐圩乡新增家庭农场7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5家,今年计划“旱改水”2万亩,“粮改饲”2万亩,发展蔬菜大棚1万亩……“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技术加快落地。在榴城镇曹河村金圃园合作社大棚内,合作社负责人顾春地正和村民一起进行西红柿分苗。“分苗之后,好的苗子出售,差的要淘汰掉。”顾春地说,实施工厂化育苗,带动周边2万亩高架西红柿种植,单西红柿一项产值就能破亿元。

  通过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大田里长出新产业。目前怀远县已建成80万亩糯稻、30万亩蔬菜、2万亩石榴等现代农业产业,22.7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农户总数的85%。

  “新型经营主体不能一招了之,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工作,扶上马再送一程。”蔡永说,新型主体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自然、市场双重风险,加之在信贷支持、基础设施上制度供给不足,市场竞争力一般。今后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纾解发展中的困难。

  产业迈向高端,尚跃坦言困难不小。“前两年就想上农旅项目,但一直在资金上卡脖子。合作社的农机和土地都不能贷款抵押,拖到现在,规划迟迟不能落地。”

  朱兴涛说:“‘一块田’改革只是起点,背后牵扯了农业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们将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破解生产要素瓶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破解资金难题,县里已经全面推行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主体。在人才引进和科技支撑方面,建立以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营造农业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

  朱兴涛说,“一块田”改革还要把好关,推进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规模。怀远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蔡永说,无论怎么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尤其不能损害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农村改革才会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