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王生兵:带领“后进村”踏上致富路

   日期:2018-06-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598    评论:0    
核心提示: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兵:带领“后进村”踏上致富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王生兵(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兵:

带领“后进村”踏上致富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王生兵(右)在村民的日光温室中了解蔬菜生长和销售情况。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如今的永久村变了!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拉运蔬菜的车辆穿梭在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文化活动室里传出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然而,5年前的永久村可不是这样。“党支部服务意识差,带动能力弱,党员群众意见大。”2013年,王生兵刚刚当任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党总支书记一职,就背上了一个大包袱:永久村党支部经上级党委考核后,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这顶帽子压得王生兵抬不起头来:“如果干不好,咋向父老乡亲们交代?”

压力成为王生兵带领大家埋头苦干的动力。短短几年时间,永久村不仅在2014年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成为肃州区基层党建示范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9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1.6万多元,群众提起村党总支和王生兵,都竖起大拇指,好!

这些变化,王生兵带领的村党总支是怎么做到的?

上门问思路,理顺情绪聚人心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王生兵带领村两委班子共同反思,群众对党总支不满意,主要是没有当好服务员,所以才会出现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党员说话没人信的情况。

“我们挨家挨户走访一遍,让大家伙儿为村里的发展畅所欲言,把乡亲们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下定决心后,王生兵带着村干部上门与村民们沟通。

老支书王兵儒是王生兵第一个上门请教的人。“现在党员群众的需求多了,但村上一没钱,二没权,想搞好工作太难了。”王兵儒认为目前这种局面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村集体经济不仅薄弱,同时还面临着历年来累计欠下的20多万元村级债务。

“不是我忘了党员身份,我也想发挥作用,但就是‘八卦阵里骑马——想不出路子’,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老党员吴希贵说。

“别怨我们宁听菜贩子的,不听村干部的。”村民王建虎抱怨说:“谁能带领我们富起来,我们就信谁。你们虽然也为村里忙,但我们最想要的还是致富的引路人……”

一个多月时间,王生兵把全村400多户基本跑了一遍,心里逐渐有了底。“群众不满意、党总支的凝聚力不强,根子就在没有找准工作的发力方向。”王生兵总结走访结果,“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带领大家找到增收门路。”

随后,王生兵组织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把了解掌握的情况、党员群众的意愿和他的想法向村两委班子交了底。“我们不能改天,但可以换地。”王生兵认为,永久村虽然有城郊区位优势,但村里的蔬菜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必须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同时,要积极争取项目,改变村容村貌。

王生兵的思路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和党员群众的认可。村两委班子的人心开始聚拢,一股破除旧思想、树立新作为的劲头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形成。

产业找出路,总支带着村民富

永久村距离肃州城区仅3公里。30多年来,永久村的村民已经形成了种植蔬菜向城里贩卖的传统。但是,全村465户、1830口人只有3276亩耕地,人均耕地不到1.8亩,而且以前通过普通的小拱棚种菜,一年下来每座棚平均只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区里有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发展50亩日光温室可以获得20万元补贴,前提是要形成规模连片种植。”王生兵打算通过土地流转,在村里集中建设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找对发展思路不难,难在落实。建一座日光温室需要五六万元,小拱棚只需要两三千元,尽管有致富愿望,但很多群众不愿意冒风险尝试。”

为此,王生兵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头入户给群众讲政策、摆事实、谈前景,组织村组干部集体商议研究,召集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并向市区相关部门取经问计,最终在村党总支的引领和推动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发展规划。

群众有顾虑,那就鼓励党员先行先试。2014年,王生兵动员种菜经验丰富的党员和群众率先建起了29座高标准日光温室。

“新建的温室当年就种上了蔬菜,第一茬赶在春节前上市,平均每座温室有2万元的收入,相当于两三个小拱棚一年的收入。”老党员任礼是村里第一批带头建温室的人。在他看来,日光温室不仅收入高,劳动强度也比小拱棚小很多,抗风雪灾害的能力更比竹板撑起的拱棚强得多。

任礼告诉记者,要是没有村党总支带头,他也不会尝到日光温室的甜头。看到新建的29座日光温室发展得红红火火,很多村民动了心。短短几年间,永久村已先后建起200多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高架大棚有300亩。

2016年,63岁的葛生泉老人把自己种了10多年的两座旧温室拆了,建起两座高标准新温室,种上小番茄和小黄瓜,发展观光采摘蔬菜。

“旧温室一年只有2万元左右收入,新建的温室每年能收入4万元,搞观光采摘,一座温室每年收入可达5万元。”算着收入账,葛生泉老人感慨良多,“当初村里建新温室,很多亲戚都劝我不要参与,在小王书记带领下,大家现在看到了希望,积极性一下提高了。”

项目打基础,村美民富小康路

“两排平房八棵树,四面透风挡不住,夏天是个闷罐罐,冬天是个过风道”,这是永久村原村委会的真实写照。手中无米,叫鸡不理。王生兵深知,只有村集体有实力为民办事,才能把老百姓拢到一起。

2015年,王生兵多方奔走,为村里建成了占地132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组织服务群众有了新阵地,党员群众活动有了好去处。在完成了村级阵地改造后,王生兵又相继主持完成永久村小学整体维修改造、5个村民小组自来水总管线和入户管线改造项目,硬化了6公里多的村道,全村基础设施环境有了极大改观。

生于1980年的王生兵,初中毕业后考上一所中专学校。1997年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担任村文书,20多年的村干部生涯让他悟出了在村里搞项目建设“良性循环”的道理:“国家的好政策多,但不会砸到你头上,只有积极争取才会有项目;项目实施得好,就会有更多的新项目。”

记者了解到,2013年以前,永久村每年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不足20万元。近几年在王生兵和党总支的努力下,项目建设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争取到道路、绿化、亮化、环境整治、村集体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达620万元。经过几年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还了当初的欠账,还有了160多万元的积累。

“生活好了,环境好了,但不能让群众的思想落伍。”利用村级积累,借助上级部门的支持,王生兵把所有村民小组的文化室做了翻新扩建。村里每年还拿出3万元用于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现在的永久村村民,晚饭过后和农闲时节,会选择到文化室读书看报,村里的文艺演出队还经常为村民们演出,丰富了全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