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青田: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探路者

   日期:2020-09-1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878    评论:0    
核心提示:  以往说到青田,人们津津乐道的可能是名人之乡、石雕之乡、华侨之乡、田鱼之乡的美誉,而如今说到青田,则不能忽视其另一个“

  以往说到青田,人们津津乐道的可能是名人之乡、石雕之乡、华侨之乡、田鱼之乡的美誉,而如今说到青田,则不能忽视其另一个“头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于我而言,却更愿意将其称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探路者”。因为,目前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头衔”的已有62个项目,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但能被称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探路者”的,无疑只有青田一地。

  2005年5月,在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大学以及浙江省、青田县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拟申请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试点。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此专门作出批示。6月9-11日,在杭州和青田分别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和授牌仪式。自此,以系统性、活态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起步,青田也因为是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短暂的喜悦之后是众多的困惑。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如何保护?如何处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这些问题不仅使青田的领导和农民感到迷茫,同样也困扰着作为项目实施者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作为项目技术支持者的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就在授牌后的座谈会上,面对青田县领导询问可否介绍一些国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时,来自FAO的官员耸耸肩、摇摇头,简单的一句“No”算是回答。青田也因此承担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探路者”的角色。

  困惑之下,是艰难的探索。

  青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15年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2010年,成功完成了项目试点的相关准备并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青田的保护实践不仅提高了当地对于稻鱼共生这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视,提高了当地农民经济收益和文化自信,而且成功使农业文化遗产走进公众的视野。正是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成功实施的影响之下,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于2010年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2015年,成功完成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所设定的各项目标,顺利通过验收评估并获得了“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的评价,归国华侨金岳品于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模范农民”称号,2015年10月在青田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中国试点总结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授牌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也是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实施的影响之下,原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5批11个项目。FAO于2015年6月正式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列入业务化工作,同年8月,原农业部发布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其间,中国新增了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福建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015-2020年,成功实现了从以田鱼为重点到鱼米并重的转变,通过青田田鱼和青田稻鱼米的品牌打造,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并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促进了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2016年6月5日,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格拉齐亚诺专程到青田进行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不仅带来了稻鱼双丰收,还带动了当地旅游及餐饮的发展,帮助农民创收增收,这个远古的中国农业文明充满了活力”。还是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成功实践的影响下,这一期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包括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等4个项目成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还有3个项目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的初评。

  毫无疑问,青田的探索是成功的。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价值,是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的最好解读。传统的田鱼品种,因其显著的地域特色而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因其固有的生态循环特征而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并衍生出稻渔综合种养的众多模式,推广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传统的鱼灯舞,不仅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曾经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但也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使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白鹭等动物数量不断增加就是很好的例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成为稻米、田鱼、杨梅、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基础,并显示出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世界性品牌,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以及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康养保健、科普研学等新型产业,可以实现生态产品与文化产品的价值转换,实现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青田的成功,很好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兼具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的特殊遗产类型,应当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既要防止开发性破坏,也要防止冷冻式保存。既要保证遗产的关键内核不变,也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形式上的发展和技术上的提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与发展中,就通过适度改造田埂、合理投放饵料、科学投放鱼苗、延长养殖时间等措施,获得了更高的田鱼产量。“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正是始终牢记“保护好这唯一世界农业遗产,勿让其失传”的嘱托,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青田成为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探路者。

  今天我们说“世界的青田”,已不仅因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更因其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成功探路者的独有身份。

  (作者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共同主席、农业农村部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