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衡阳市 补齐县域短板 贡献“三农”力量

   日期:2017-11-10     来源:衡阳市农业委员会    作者:zgny.com    浏览:120    评论:0    
核心提示:  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植优补短”战略后,衡阳市农委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

  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植优补短”战略后,衡阳市农委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力度,强化举措,突出在三个方面着力:

  (一)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衡阳市把提振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植优补短”的重要增长极。一是抓产业规划。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改变衡阳农业多年停留在大而不强的局面?经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晰了思路,明确了路径,决定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经过多轮评审和专家论证,去年出台了《衡阳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衡阳市“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产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着力打造以粮食、畜禽、油料、蔬菜、林木、茶叶为主导产业和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为特色产业的十大产业体系。各县市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强1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1-2个地方性特色产业。二是抓龙头带动。去年开始,进一步调整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式,扶持重点向加工型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倾斜,重点支持10个领军型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休闲农庄和20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向精深加工要发展、向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要效益。今年,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新进行了清理,共淘汰“僵尸”企业和环保不达标、带动能力弱的企业89家,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通过IS09000系列、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137家,其中大三湘茶油今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今年1-9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34.6亿元,同比增长14.7%,居全省前列。三是抓品牌创建。衡阳市不缺产品,也不缺产量,缺的是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品牌。为此,从今年开始狠抓农业品牌创建,尤其是在创建茶油、茶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上狠下功夫,多次组织农业企业、行业专家、部门领导召开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品牌讨论会,出台了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今年,齐家山茶油、涓水湘牌“衡山香米”分别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和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目前,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40个,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金雁、绿海、超大、古汉、天天见、金拓天、角山、安邦)。注重抓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制订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77项,建设30万亩以上的示范基地72个,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原料生产基地14万亩,有3个水果基地成功创建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底线工作来抓,常宁市获评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祁东县成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居全省前列。四是抓三产融合。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来打造。2016年,祁东县和常宁市、衡山县分别获批全国、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去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场会在衡阳市召开,全市共创建特色产业园188家,获省级认定的综合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27个。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790个,其中国家星级农庄12家、省级星级农庄101家,建设了珠晖区茶山坳镇、蒸湘区雨母山乡、衡南县宝盖镇、衡东县白莲镇等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1-9月,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13%。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行动,全市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总额从以前不足5000万元激增到20亿元,132家农业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吉祥、新发、雁农天下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祁东县、衡东县成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

  (二)有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23.56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面积的30.68%;其中耕地流转75.76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7.7%,居全省第一。一是确权颁证引导土地流转。全市已完成确权面积515.94万亩,承包合同面积540.44万亩,确权完成率95.47%,居全省第三。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严格按照确权技术标准,规范确权工作程序,精准确定土地承包农户的地块面积、四至、边界、共有人等,并通过审核公示、签字确认、数据自查、数据质检等环节,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二是培育主体带动土地流转。出台了《关于建设“十百千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各类专业大户74087户、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3646家、农民合作社536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万人,培育青年农场主257人,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621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耕地占比分别为13.30%、39.37%、12.28%。三是搭建平台规范土地流转。按照“县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有土地流转服务所、村有土地流转服务员”的要求,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积极推行土地托管、股田制、村组集中、信托等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协调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有关事项,促成流转双方达成意向。建立健全“村级协商、乡镇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全市建立了12个仲裁委员会、147个乡镇调解委员会,纠纷调处率100%。四是优化服务推动土地流转。在全省率先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衡阳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上线,为1万多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方面的农业信息服务。大力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新型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委托培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全市发展农机作业服务组织560家,流转耕地面积超过89万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收。全面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把农户从原来只能种植管理10亩左右耕地能力提高到可种植管理200亩以上。

  (三)努力创新金融服务“三农”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一是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方式,目前全市新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38家。截至今年6月底,衡阳市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余额597.86亿元,同比增长7.91%,其中大户贷款285.88亿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非企业组织贷款26.69亿元、农业企业贷款283.49亿。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共支持12个农业项目,担保贷款金额4426万元,粮食收储履约担保贷款金额2.18亿元。二是突破了贷款瓶颈。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担保方式,将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订单农业贷款、“信贷+保险”模式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的运用范围拓宽到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和农户。耒阳市启动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将土地流转经营权、山塘水库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业机械设备所有权等纳入银行抵押贷款范围,已累计发放贷款9100余笔,金额6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衡阳市城区蔬菜生产保险实施方案》,将城区3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纳入保险范畴。三是推进了金融扶贫。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创新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对接模式,共启动产业扶贫项目696个,投入资金达7.64亿元,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28.5万余人,有207家龙头企业参与了产业扶贫。同时,通过金融扶贫,解决了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银行、企业、贫困户三方共赢。推动农信社系统做实建档立卡、评级授信工作,充分运用以“四跟四走”为核心的扶贫小额贷款信贷产品,目前全市扶贫小额信贷投放7051户、金额2.91亿元,“扶贫特惠保”产品保费收入达39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7989人;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0.4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5亿元。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