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福建:大数据是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的?

   日期:2018-03-0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zgny.com    浏览:532    评论:0    
核心提示:念好数据经,构建新生活——福建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纪事  陈宏心 本网记者 蔡茂楷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

念好数据经,构建新生活

——福建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纪事

  陈宏心 本网记者  蔡茂楷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电脑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

  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嫁接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让大数据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新动能,多年来,福建充分利用 “数字福建”建设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大胆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之路:

  全省已创建1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154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全覆盖;

  2017年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30人增收752.8万元,人均增收约3230元;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福建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562.3亿元,全省共有189个淘宝村、24个淘宝镇,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在福建的农村电商月交易量超过100万单……

  大数据,让乡村扶贫更精准了

  大寒过后的闽东山村,薄霜刚刚在朝阳中融化。

  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长汾社区的贫困户陆苏平,坐在家门口长吁了一口气,去年签下的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结算了1万元的利息和分红,打到了自己的账户上,有了这笔收入,今年可以过上一个好年了。

  “办得很快,到服务中心填个表、签个字,书记做担保人,不出一小时就办好啦!”说起去年在古峰镇党委的帮助下办理扶贫贷款的情形,陆苏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这,得益于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建立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在屏南县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内,一张标满贫困户定位小旗的县域地图,出现在办事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通过互联网,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资金流向等悉数入网,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实时共享,地方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向了“滴灌”。

  “农村信用社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对贫困户进行审核,发放扶贫贷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一般情况下,银行完成从审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个工作日,而借助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1-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

  精准扶贫不仅要“高效”,也要“实效”。

  1989年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徒步进山,指导寿宁县下党乡扶贫开发工作。下党也因此被称为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如今,这个曾是“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则进行着另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下党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发挥地方特色,推广定制茶园。消费者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查看茶树生长情况和茶叶制作加工状态。

  这种可视化定制消费扶贫模式,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第一年就推动农民收入翻番。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一根网线从源头上精准定位了扶贫的对象和手段,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护送着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村,贫困户雷兴义的女儿雷水翠,用手机查询父亲领取惠民资金的情况。点击“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并输入父亲的名字,雷兴义名下的“城乡低保补助”“生态林补偿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3项惠民资金便跳了出来,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时间、应发放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来能发多少钱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笔款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顺畅了,扶贫工作也愈加规范。

  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也就实现了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在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今天,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

  29岁的黄月琴是这个智能蔬菜基地的生产种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种植区检查棚内西红柿的植株、果实是否健康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回到电脑操控室里,接收和处理系统传来的气候参数。在这些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眼下,一些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不仅联接起田间与餐桌,更在向科学种养、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延伸,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宁德石后乡山野辽阔,泉清坡缓,当地农民马茂泽在农村创意发展规划师的指导下,探索人工科学散养野香猪。他给场地和每只野猪安上信息追踪微芯片,使身在百千里之外城市的“爱乡吃货团”成员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观察到自己“包养”的野香猪在山谷地里玩耍、奔跑、打闹、吃睡、“恋爱”等情景。

  如今,触网的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清楚自己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最终端上了谁家的餐桌。

  福安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赛岐镇象环、苏阳村和湾坞镇庐山村等100多个村庄共种植巨峰葡萄7万多亩,其中设施葡萄5.5万亩,年产值超过7亿元。有30%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且网络销售单价高出当地消费均价的30%左右,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惠及7.5万户农民。福安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被列为福建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农业局局长叶细玉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电商和快捷的冷链物流,以及‘一品一码’的全面推广。”

  目前福安市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人逾2000家,依托大电商网络,积极推广应用“一品一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59家农业企业进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751家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备案,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有力保障了福安农副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福建从  2001年就开始治理餐桌污染,于2011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省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接入追溯平台,3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全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逐步铺开,成为绿色食品生产的守护神。

  更大的一张网,也在精心编织中。2017年,福建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智能化;2018年,福建还将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福建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数据,让乡村更开放更美丽了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需要打破空间的隔离,让农村连接城市,走向外面丰富多彩的广阔世界。“互联网+”带来了改变。

  在东山县澳角村,沈志辉的“沈船长”海鲜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春节前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海鲜就达上百件,销售收入达60万元。“我16岁就上了渔船,当船长十多年,每趟出海,往返得走半个月,捕捞的海鲜早已不鲜了,根本就卖不到好价钱。”沈志辉感慨说:“有一次和做互联网的朋友吐苦水,朋友就帮忙在淘宝、京东试销,尝到了甜头,所以我就转做电商专卖海鲜。现在主要做微商,做好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如今澳角村的许多渔船的海鲜一捞上水面就开始拍照上网销售,一上岸就能快速分拣包装发运,第二天就能端上客户的餐桌,每艘渔船每年可以增收5万元以上。

  不一样的村庄,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淘宝村”。

  中国淘宝村、革命基点村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几个月前,10几万斤蜜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一解果农往年丰产却难收、增产不增收的困扰。不仅如此,在涌动的电商浪潮中,该村传统的竹制品销售也“上了网”“触了电”。

  村主任赖佳明介绍,近年来,培斜村大大小小30多个竹制品厂家都开拓了电商渠道,全村每年的电商销售额达1亿元。“单单培斜村的竹席,就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每年网上销售额有3000多万元。”

  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作,积极搭建“京东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星罗棋布的乡村连锁网点,在“互联网+”的链接下形成“云上”联合商城,降低了商业成本,也为许多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电商”专项行动已被纳入《福建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人才短缺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省已有46个县(市、区)建有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超过5500个,行政村覆盖率约42%;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04个,覆盖率达到30%。

  如果说,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当下旅游业的新时尚,那么,互联网的引入则为它的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声名鹊起之时,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契机也便随之而来。

  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镇,目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100余座。有了这些“底子”,嵩口镇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该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2016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这里头,有大数据的一份功劳。

  在嵩口镇各个景点中,一个个二维码标签随处可见。扫一扫二维码,景点的历史、文化介绍便出现在手机上,同时,语音导览也可随时播放景区介绍。

  这些特殊的“景点身份证”,复原了古镇的千年时光,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据永泰县嵩口镇党委书记鲍瑞坊介绍,仅今年元旦一天,二维码的语音导览就有1万次的点击量。而借助互联网旅游推介,嵩口古镇沿街的店铺已经从两三年前的32家变成了84家,民宿也发展到可供应400多个床位的规模。

  如果说互联网打响了嵩口镇的知名度,那么,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的文化旅游,则在互联网的“孕育”下,打出了“油画村”的新名片。

  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一楼的工作室内,杨发旺手持画笔,在画布上交叉划着弧线。

  “老师帮我发朋友圈卖画,在网上买的人越来越多,来店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杨发旺说话不流利,但却因为油画找到了自信,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他告诉记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卖画,自己每个月能挣到三四千块钱,而随着“朋友圈”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直接赶来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学油画、买油画。

  杨发旺的成长,得益于2015年屏南县高位嫁接引入的油画艺术公益教学。

  彼时,屏南县率先在漈下古村建立文创试点,开展公益油画教学项目,此后又在厦地村、降龙村、双溪村等村落推进了公益教学和艺术驻创。两年多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信息和资源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名海内外学员来到屏南县各村落体验或驻创,全县集聚了60多家农民画廊、30多家文创民宿。

  数据显示,2017年,屏南县共接待游客405.99万人次,比增22%;旅游综合收入31.68亿元,比增30.5%。

  一些村庄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大数据,让农民职业更有吸引力了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开启了福建农民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也让越来越多人能通过勤劳与智慧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莆田80后陈戎,原本是服装连锁零售行业的一名企业高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能把十几年服装品牌运营经验“嫁接”到农业中,他创办了壕鲜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方面通过微商城平台销售全国各地生鲜水果,另一方面努力把莆田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接入电商平台,赋予土特产全新的品牌形象。“要让每份农产品都有故事、有文化、有乡愁,这样就能实现附加值提升。”多年的农村电商经历,陈戎颇有心得。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的手工线面,原本用粗糙纸盒包装,如今穿上了精致的牛皮纸外衣,做成了2.5公斤一盒的“涧口”牌伴手礼盒,每份卖到了68元,是本地农副市场售价的2倍。“有了品牌后,产量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

  如今,壕鲜生又承办了莆田惠农电商中心,既服务了农村创业青年,又在培育一颗颗新的乡土创业种子。

  在长汀县河田镇上修坊村,自主创业的家庭农场主人易小贞,近日忙着组织人员包装河田鸡和鸡蛋,为“供销e家”网上订单发货。去年她的家庭农场在网上推出的肉鸡、鸡蛋、花生油等特产,销售额突破了800万元。

  “早期河田鸡不敢多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不用愁了,电商中心会帮我们卖。”同村的修石林说,自从长汀县河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农产品销路不是问题。

  2015年,长汀县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全县已建设7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52个供销e家村级服务点,不仅实现“网货下乡”,也让当地河田鸡、小黄姜、百香果、长汀米粉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进了城,拓展了销路,实现了增收。

  长期以来,粮食、农副产品、劳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大多由农村流向城市。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这一态势悄然发生改变。

  地处厦门市最北边的顶村村,平均海拔450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十多年前,村里将目光瞄准山里的满眼绿色,率先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农业为基石、乡村旅游为龙头、专业合作社为统筹的乡村经济发展路子,先后获得农业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三个“国字号”称号。

  “在外人眼中,如今的顶村已经算是声名在外的‘富美乡村’。但我们的未来,寄希望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回归。”村支书黄东跃说:“年轻人有文化,见过世面,运用大数据提升乡村旅游正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1984年出生的马贤辉如今已是合作社的总经理,原先在岛内做物流管理,2015年合作社初创时在村两委的动员下回到村里。他说:“为家乡奋斗的感觉,很有成就感!”目前,像马贤辉一样回乡在合作社打拼的年轻人有10多人,已经成为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骨干和业务拓展主力。他们正齐心协力优化“互联网+文创+乡村旅游”的实施方案,为房车公园宿营地、乡村音乐休闲广场及亲水旅游体验区等项目的实施做足准备。

  在遍野茶香的安溪县大坪乡,如今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文艺风。2015年,生长于斯的十多名大学生结伴返乡,联合发起“创客乡村,众创大坪”项目,通过资金、劳务众筹等方式,将文创旅游、特色餐饮、电商营销等行业融为一体,聘请台湾业界知名专家当顾问,策划对接台湾民宿文化,携手发展自己家乡的旅游业,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

  在大坪乡萍洲村村民张仙化旧厝改造成的“微创平台”主题民宿,房前是碧绿的菜畦,门两边大红灯笼高挂,一楼屋内蓑衣、犁耙、瓮缸等陈设古朴亲切,老式留声机、吉他洋溢浓浓的文艺气息,二楼摇青、揉捻等传统制茶物件,样样新奇。这是“众创大坪”团队打造的诗情画意。“我们都是从大坪走出去的,家乡有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度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年仅27岁的高少雄如今是大坪众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说:“我们对接台湾民宿文化,实现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共融。”

  这些回归乡村的创客,他们闯过江湖,却不忘乡愁,深谙“三农”民情,又熟知城市人的消费心理。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土地不再荒芜,让乡村再度热闹,让农民更有话语权,让乡亲的生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近几年,邵武、长汀、连城、武平、古田先后入选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的地区。而电子商务,正是返乡人才创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数据,让乡村治理更有效了

  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对乡风民俗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村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普及,给农村社会治理也带来深刻变化。

  在乡村治理上,互联网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快渗透和裂变。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租一辆自行车在村里自由穿行;打开手机软件,就可以看见独自留守家里的老人在做什么;如果你愿意,点开另一个视频,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可以实时关注。这是“互联网+”下,南安梅山镇灯光村的生活小场景。

  灯光村位于泉州南安市梅山镇西北部,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村里近三分之一人口外出从事水暖、建筑等生意。为了弥补家庭监护的缺失,灯光村借力互联网,架设了一张“亲情网”。

  2015年,“智慧灯光”项目落户灯光村,村里80岁的五保户老人潘丽英,生活发生了变化。家中客厅的监控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直接连接到挂钩帮扶的村干部手机上,老人在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村干部便能第一时间赶到。同时,由于全村覆盖了WiFi网络,留守儿童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与千里之外的父母视频沟通交流,父母通过手机也可以远程监控煤气泄漏等家庭安全问题。

  在福州市闽清县,管河巡河也遇上了“互联网+”。乡村水系治理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不再遥远。借助“闽清县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县、镇、村三级治水部门可以进行水系名录查询管理、日常治水办公、河道在线监测等工作,河道专管员、河道保洁员还能通过定位,迅速找到污染源、垃圾点,完成清理后实时反馈。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张更大的“智慧网络”已经编织完成。

  说起前年出海渔船拔锚的情景,流水镇北港村渔民张议现在仍心有余悸:“正当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时候,区海事局的救援船来了。”原来,张议那天一大早就出海捕鱼,一直到了晚上家里人都不见他回来,就拨打12345紧急求助。12345平台立即启动“网格”管理系统进行搜寻调查,发现这艘渔船在海上出了故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同处置,成功将张议营救上岸。

  原来,2015年10月,平潭综合实验区被确定为福建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探索将网格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融综合治理、城乡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一体四翼”的新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让管理部门和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眼下,群众通过12345服务热线、手机APP“五彩麒麟”、 12345门户网站等方式提出的诉求,均可连接到平潭“智慧岛”指挥中心,实行统一受理流转、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考核评估。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乡村图景。当下,大数据“基因图谱”正向广阔的八闽乡村蔓延,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孕育着无比美好的未来!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