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石马村“摘帽”记

   日期:2020-08-14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作者:zgny.com    浏览:401    评论:0    
核心提示:.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
.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2pt;}

  “你们石马村喝水洗澡还是指望老天爷吗?”过去,48岁的李银枝最怕别人问起这个让她窘迫的问题。

  如今,走在集镇上,李银枝自信地昂起头,成了邻村村民羡慕的对象。

  石马村是宣恩县椒园镇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一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缺水、缺电,无路、无网,土地里只生产苞谷、洋芋,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

  5年前,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工作队到石马村扎下根,变化开始了。

  召唤年轻人回乡任职

  2015年10月,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工作队队长郭自国,正式走马上任到石马村。

  眼前的石马村,让郭自国倒吸了一口冷气:没有路,车子开不进村里;没有水,村民用塑料纸引水到石井;没有电,家家户户几乎没有电器;没通网线,打个电话需跑到村委会。

  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贫乏,更令人担忧的是,村委会基本名存实亡,12个村民小组,349户农户,只有一个村干部。

  贫困和组织软弱涣散往往相伴而生,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支部。按照组织安排,郭自国任石马村第一书记,他首先找到石马村党支部书记杨宏念,详细了解村里情况。杨宏念原是村小学的老师,因为热心肠,被群众推选为村支书。尽管杨宏念对石马村进行了全面规划,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有心无力。

  选拔年轻人充实队伍,增强组织战斗力。工作队全体队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石马村党支部,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发出召唤,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海选。最终,两位“85后”杨忠昆、曾艳妮回村任职。

  配齐人员,只是第一步。只有解决好群众最迫切的难题,基层党组织的根才能扎得牢。

  工作队走访调查发现,因地形地貌原因,村民长年吃远水。从此,一个“水”字烙在了工作队员的心上。

  勘测地形,制定方案,向上申报项目,寻求政策支持。不久,当水龙头拧开,自来水哗哗流出来的那一刻,88岁的老人丁金香热泪盈眶:“没想到这辈子能喝上自来水!”

  水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石马村基础建设的闸门。几年间,驻村工作队一任接着一任干,石马村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组组通公路,12个小组有11台变压器,整村4G网络稳定通畅,有线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管网配套入户。

  引进两家茶叶加工企业

  茶叶是石马村的主导产业,有茶园面积1500亩。由于海拔高度适中、气候条件适宜,石马村十分适合种植茶叶。在宣恩,虽然鲜叶不愁销,但农民普遍种植粗放,导致价格难以上去。

  工作队邀请省茶叶专家来到石马村,开设“现场课堂”,指导全村260户茶农进行茶叶田间科学管理、分类采摘,宣讲采茶机的购机补贴政策等。

  绿色的才是高效的。省农业农村厅为贫困户免费发放茶用有机肥,免费安装频振杀虫灯、诱杀黄板,茶叶成熟时,上门指导采摘技巧;销售旺季时,帮忙联系有实力的企业。

  每逢春茶上市,上门收购鲜叶的贩子络绎不绝。谢刚是二组贫困户,种植茶叶多年,效益平平,自从改变了种植方式,茶叶品质明显提升了,一年仅靠茶叶收入达3000元以上。

  要想让村民获得更长久、更大的实惠,还需引进加工企业,把红利尽可能留在本村。工作队队员利用自己的资源,四处招商引资。

  杨斌就是这样被“游说”到石马村投资的。2016年,湖北朴野现代农业公司动工,2017年正式投产。决心走品牌化企业路子的杨斌,每年3月,不惜高价对石马村茶叶进行敞开收购,此举也带动周边鲜叶价格提升。

  相对春茶,夏秋茶品质相对较差,朴野公司收购量有限。过去茶叶只能靠村民用背篓运到几公里外的集市销售,价格也不高。工作队成功引进外出务工青年谢昌奎,成立宣恩县清茗茶叶合作社,开展夏秋茶加工。

  记者采访时,正是夏秋茶采摘高峰,合作社堆满了鲜叶,村民们家门口销售十分便利。

  两家茶叶加工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了产加销完整产业链,为石马村的茶产业保驾护航。

  村民要富,村集体也要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主体承担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参股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

  2018年10月一个晚上,下着瓢泼大雨,贫困户谢有山准备关灯休息,外面突然传来了工作队队员宋凤刚的声音:“老谢,在家吗?”

  谢刚起身开门,只见宋凤刚身上被淋得透湿,怀里还抱着资料,“我来核实一些情况,顺便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困难。”“一个外乡人,这么关心村里的事、村里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脱贫致富?”

  从2015年起,省农业农村厅有三任工作队先后来到石马村。从陌生到熟悉,工作队员把石马村当成第二个家,把贫困户当亲人。

  第二任工作队队长胡明辰家中亲人去世,最后一面未曾见到,接到电话只能面对大山嚎啕大哭;工作队员汤皓军的妻子进产房,他仍在石马村坚守岗位;第三任工作队队长张建设把私车开到石马,当起了工作用车……

  工作队员的一举一动,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村民。如今工作队员一进村,村民们总是主动上前,亲切地拉家常,工作队号召的事情,大家一呼百应。

  驻村帮扶,既讲责任更讲感情,用真心换来群众的信任,只有干群一心,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

  贫困户姚元华从2017年开始试着养殖生猪,工作队员三天两头来家里,缺技术,找来了畜牧专家上门服务;缺资金,帮忙申请小额贷款;疫情期间,一天一个电话询问。去年,姚元华的养殖场存栏量达到200多头,收入80多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帽”。

  姚元华的故事,让村民从心底认可了这些外来干部,也让贫困户燃起脱贫的斗志。贫困户主动找到工作队,要求发展茶叶、烟叶、生猪等种养殖项目。

  工作队的背后,还有省农业农村厅的鼎力支持。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结穷亲”的活动,一个党支部对口帮扶一户贫困户,每年上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个党员干部对口支持一个贫困家庭小学生,每年捐献600元直至小学毕业。

  5年多的驻村帮扶,换回了石马村“摘帽”,92户贫困户、298人全部脱贫。追求幸福的脚步没有停止,在工作队的带领下,石马村计划挖掘望乡台、鸡公山等景点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循环线,不久后的石马村人将吃上“旅游饭”。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