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綦江:推进"四落实"做好贫困人口就业帮扶工作

   日期:2020-12-25     来源:重庆日报网    作者:zgny.com    浏览:74    评论:0    
核心提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以来,綦江区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以来,綦江区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一组数据诠释着“稳”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底,綦江区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3917人,完成132.5%;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累计完成扶贫车间建设29个,财政投入资金360万元,建成车间吸纳建卡贫困人员就业148人,占34.5%;贫困劳动力已就业8821人,同比增长6.85%……

推进就业培训落实

实现新形势催生劳务输出的新变化

农历大雪,山城的气温骤降,不少高山地区甚至飘起了雪花。但在位于綦江的重庆赛之源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一条生产线上,文龙街道春灯村贫困户任启勇正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齿轮零部件的加工。任启勇的妻子身体不好,3名子女正在上学,他是家里仅有的劳动力,但缺少知识和技术,每月打零工仅有不到1000元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拮据。在当地商会的组织下,任启勇在离家不远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上岗,每月收入约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就业是贫困群众短期内脱贫的主要收入来源,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政府立即跟进、企业精准培训,使贫困地区农民工直接进入到新业态中,走技能脱贫的新路。农民工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变化,更加需要政府精准施策,企业密切配合,为之助力、释放能量。

作为全市的劳务输出示范区,綦江如何做?

首先是摸清底数,精准掌握1.1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需求。

其次,通过干部带队,在区内工业园区、食品园区等辖区70多家企业开展“组团式”劳务输出,为贫困对象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然后,通过劳务带领,让区内7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有效引导30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招聘岗位1000多个。

此外,綦江还积极动员在外“能人”担任就业服务联络员,成为外出务工“传帮带”。

种种措施帮助綦江区农民工越过了“放下镰刀,拿起瓦刀”当建筑工、“放下锄头,拿起榔头”当普工的早期务工阶段,大量进入到家庭服务业、快递、外卖等新业态中,智力在劳务输出中的比重显著提高。

推进扶贫车间建设落实

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近年来,綦江大量涌现的扶贫车间就是劳务输出从重体力向重智力转变的一个表象。

扶贫车间以带动脱贫为宗旨,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以小微企业、加工制造类为主。扶贫车间的显著特征是更多的需要技术而非体力,更多的需要协作而非单打独斗。因此,扶贫车间不仅要求贫困户们培训上岗,更要求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户“单打独斗”的传统作业方式。

“我们找准扶贫车间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中的定位,累计创建扶贫车间29家,财政投入一次性建设补助100%转为村集体资产,投入到扶贫车间中,吸纳当地建卡贫困人员就业。”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扶贫车间建设必须与当地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才有长久的、持续的生命力。例如,安稳镇的山羊养殖产业在车间建设之前主要将养殖的山羊输入各餐馆,比较容易受到季节和餐饮行业限制,而车间建设后规模化开展屠宰、肉制品加工,即规避山羊养殖的风险,又开辟了新的市场。

在扶贫车间的发展过程中,綦江区引入了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销售理念,引导扶贫车间从一开始就走市场化的模式。石角镇千秋村的扶贫车间在政府帮扶下,年销售高山大米5万公斤、手工菜籽油10万公斤;东溪镇草坪村扶贫车间实现白茶间种花生,产品宣传提档升级,今年的白茶和花生销售一空;永新镇创建花椒产业扶贫车间,从私人单打独斗到依托集体抱团经营,业主变为了合作社的部门负责人,分管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渠道,今年该村产业增收纯利润3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200余人增收。

推进兜底保障落实

实现公益性岗位为脱贫“托底”

没有技术能力的贫困户,是否在这场从“重体力”到“重智力”的劳务输出转型中被遗忘?答案是否定的。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对于这部分群众,我们开发、安排公益性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和顺利脱贫。”

今年以来,綦江聚焦城乡公共服务短板、临时城镇公益性岗位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形式多样地开发了劳动保障、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12月11日一早,綦江区郭扶镇平等村26岁的残疾贫困户杨刚坐着轮椅来到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杨刚12岁时因为事故导致了下半身瘫痪,后来也因此被评为了贫困户。“今年镇上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时候,我主动向村里说想来上班。”他说。村里在了解到杨刚的想法后,根据他的需求结合镇上的需要为他开发了公益性岗位,负责信息录入、社保办理等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还缴纳五险。如今,杨刚每天都会坐着轮椅准时来上班,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有稳定就业,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他们将持续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工作,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推进各项补贴政策落实

实现贫困劳动力回乡无忧

杨治友是綦江区永新镇垭口村的一名贫困户,他在浙江一家电子厂打工已有10多年,收入不高加上节约,他每年都是跟随春运大潮乘坐普快列车回家。“有了交通补贴,今年我就可以坐动车回家了。”他高兴地说。

杨治友所说的补贴,同样来自于綦江区人社局。今年以来,綦江区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开展拉网式摸排,包户式清理,贫困人员区外务工交通补贴实现全覆盖,100%享受。

“在跨区域就业往返城市间交通补贴方面,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逐户逐人进行统计。”綦江区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表示,在精准核对的基础上,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建立领导包片、科室包镇(街)、工作人员包户的“三包”责任制,主动对接贫困劳动力,核实就业信息,核定补贴金额,实现5天时间全部精准统计完成。

綦江还简易发放程序,能提供票据的提供票据,票据遗失的,填写交通工具票据遗失情况说明,确保100%享受政策。目前,该区已为5476人发放补贴171.74万元,补贴率100%。

(作者:成蓉 宗雪)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