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的故事

   日期:2017-11-0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832    评论:0    
核心提示:  能人引路穷村变富  ——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的故事  黄铺村党员干部共谋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料图)  本

  能人引路穷村变富

  ——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的故事

  黄铺村党员干部共谋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料图)

  本报记者杨丹丹

  黄铺村是安徽省潜山县的一个丘陵村,位于天柱山南麓,距离县城11公里,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近年来,该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集体经济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铺就了一条抓党建、促发展、创和谐、奔小康的路子。一个当初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问题村”,如何变成一个经济富足、乡风和谐的“明星村”?黄铺村之所以能华丽蝶变,正是有了这样一位好书记——王绍南。刚并村时,他任村委会主任。2008年换届时,老书记李向东认为他脑子活、能力强,主动让贤,极力向镇党委推荐他担任村党委书记,自己任副书记、甘当配角。王绍南上任后,不负重托,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彻底让黄铺村“旧貌换新颜”。

  带着村民进行“四变”

  “负债村”变成了“富裕村”。合村之初,仅账面负债就多达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经过多年奋斗,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成为潜山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前些年,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如今,花园果林遍山野、家家户户住“别墅”。全村已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了1/3的自然村落,实现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获评“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最美乡村·黄铺慢庄”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已成气候。

  “泥巴岗”变成了“聚宝盆”。“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这首民谣是旧黄铺村的形象写照。黄铺村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农田耕种条件差,抛荒现象严重;林地大多是石子山,自然分布的都是稀稀矮矮的小老松。现在的黄铺,小老松换成了花果树,泥巴岗打造成了经济林,绿色产业向全村各个角落延伸。

  “旧陋习”变成了“新风尚”。刚并村时,黄铺流传着“田难兴、地懒问,不行出去混一混”的顺口溜,村里老百姓普遍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各扫门前雪,各过各的小日子,有的村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缺少脱贫致富的精神头。如今,爱村护村建村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动,向能人看齐,家家思富致富谋新路,向“五好”家庭看齐,家家崇尚美德树新风,老百姓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群众打心眼里服他

  提起王绍南的为人做事,群众便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心眼好”“脑子活”“胆子大”“手脚勤”“能吃亏”。

  好书记就是要“心眼好”,具有品行端正、办事公道的政治品质。王绍南自我要求严格,人前人后一个样,没有私心杂念。黄铺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远近闻名,有人劝他利用这个机会先把自家门口建起来,他却笑笑调侃道:“不急,我是书记,咱们屋应该放在最后唱压轴戏嘛。”现在,村里绝大部分群众门前都通了水泥路,而他家依然是砂石路。

  好书记就是要“脑子活”,具有思路清晰、善抓机遇的发展能力。王绍南就是这样,勤学习、爱总结,思路宽、点子多,每月要抽出3-5天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善于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本村发展中。从建设美丽乡村到开办工业园区,从发展农特产业到探索村社一体,无一不是抢抓机遇先人一步。如今,他又在谋划把“共享单车”、民宿引入黄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好书记就是要“胆子大”,具有敢闯敢试、敢作敢为的责任担当。表现在王绍南身上,就是敢想敢干、雷厉风行,困难面前不低头。2011年,潜山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黄铺村不在试点之列。“没项目,咱就自己干”,他带领村“两委”不等不靠,自己设计、自己筹资、自己带头上工地,硬是把余花屋自然村打造成“精品村”。

  好书记就是要“手脚勤”,具有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的务实作风。王绍南凡事都冲在前、干在先,认真负责、脚踏实地。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上班前到所有施工现场看进度、验质量,晚上下班后再转一遍,十几年如一日。2005年,村里改造当家塘,数九寒冬他第一个脱下鞋子跳下水,带着群众一起干。

  好书记就是要“能吃亏”,具有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在王绍南看来,“能吃亏”就是一心为村发展、专心为民办事,不求个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村里加宽水泥路,需要征用路边土地,他二话不说,带头清掉自家地里的庄稼,2亩多地没要一分钱补偿。

  “三个起来”是法宝

  村党委副书记王景申说:“在改造低产林时,绍南书记带领我们没日没夜地干,那段日子的苦和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一辈子都忘不掉。”正是有村书记带领一班人苦干实干,党员群众才相信他们,跟着他们一起干。

  王绍南说,自己的“治村之道”有三句话。首先把群众组织起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村党组织领导有力,村班子相互团结,把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把群众聚一起,变‘单打单’为‘合伙干’。”这是黄铺人这些年发展的“秘诀”。2006年,黄铺村在推进3个千亩林业基地项目中,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己当工人,苦干3个月,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了“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大家干劲倍增。之后的几年,村里发动群众,通过承揽工程、提供劳务等方式,不仅彻底还清了债务,还实现了集体盈余。2012年,黄铺村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注资580万元,全村1812户加入,通过规模化发展,带领群众组团闯市场。

  其次,把土地集中起来,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往分散经营方式单一、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弱。把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流转成了必然。黄铺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土地流转到哪里”的思路和“组界确界、户界确亩”的原则,由村合作社分步将群众的田地、山场流转过来,一部分由村集体经营花卉苗木等市场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业,一部分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群众流转土地有租金、在企务工有报酬,增收有了保障。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占总面积64%,超过1/4的劳动力在村内农林公司、家庭农场等就近就业。

  最后,把主体激活起来,变单一结构为多元发展。农村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把群众、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黄铺村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路子。2010年,以村集体为主体,申报成立了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村“两委”为理事、村书记为董事长、村民代表为股东、全体村民为股民,经营管理村集体相关产业,收益由村民共享。在收益分配中,首先确保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划设保障“底线”;剩余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行按股分红。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