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财神爷”王超的高纬度种茶记

   日期:2017-11-09     来源:新华社    作者:zgny.com    浏览:204    评论:0    
核心提示: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秦汉元  秦岭山区陕西省商南县的初冬,乍寒还暖。沁园春茶业公司负责人王超一早就来到自己位于试马镇的

  新华社记者 姚友明、秦汉元

  秦岭山区陕西省商南县的初冬,乍寒还暖。沁园春茶业公司负责人王超一早就来到自己位于试马镇的3000亩的茶园里,敦促施工队抓紧时间进行护坡工程。“呦,‘财神爷’来了!”看到王超,正在茶园里除草劳作的数十位当地村民纷纷上前,彼此间笑盈盈地攀谈起来。

  时光倒退到42年前,王超还不是乡邻眼中的“财神爷”,商南县还没有开始种植茶叶,北纬30度还是世界上公认的种植茶叶纬度的最高界限。“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没有粮。”这段顺口溜,是当时商南居民生活清苦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家乡人民生活状况,年长王超近一倍的张淑珍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便从外地引来杨树、桉树、茶树等在商南试种,想从中找出些生长快、有效益的树种来。栽的杨树活了,桉树、茶树死了。死了再栽,结果桉树还是死,茶树却活了下来。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标志着位于北纬33度的商南结束了不能种茶的历史。

  “茶圣九天应回首,茶经补写商南茶。”自此,商南成为我国西部的新兴产茶区,去茶场品一口家乡好茶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青年流行的生活方式。一次,中专毕业不久的王超骑车去离家数十公里的茶场里买茶,自行车半路爆胎,赶到地方时茶场已下班,王超拖着车去山脚同学家借宿,郁闷得一夜未眠。

  “想着想着就觉得,商南茶叶俏火中是不是蕴藏着商机,我能不能自己种茶?能否喝上自己种的好茶?”等到同学家的公鸡打鸣报晓,种茶的想法在王超的心里长了草。

  起初,王超在商南县城南边租了20多亩地,不想一场洪水很快把他的茶园冲了个精光。王超没有气馁,又很快把洪水后的乱石滩变成良田,重新载上茶树苗,不料到2009年,又一股洪水在一个夏夜吞没了茶园。机井废了,良田毁了,一个合作伙伴也退出了……王超瘫坐在一片狼藉之中,抹了一把辛酸泪。

  就此作罢还是重新来过?王超曾犹豫很久。“一方面是张淑珍阿姨鼓励我不要放弃,另一方面我看到商南茶的人工费起来了,产量还是低,群众种植积极性也低了。”王超说,“我觉得家乡茶还是有潜力可挖!”

  一次外出学习,将茶园搬到试马镇的王超看到南方用无性方法培植出的茶苗,产量、质量都很稳定,索性也开始从外地调无性系茶苗回来扦插。商南降雨量每年只有800多毫米,冬天极端低温能达到零下12摄氏度。“无性系茶苗在商南栽植,此前无先例可循。”王超说,冬天盖上伏地膜为小茶苗保暖,5、6月时又搭上遮阴网避免幼苗被强光照“杀死”。经过几年摸索,王超的茶园有了稳定的收益。

  考虑到南方茶苗来商南要经历长距离运输,而且运到时商南气温已经偏低,所以王超又先后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伏地小棚膜孕育无性系茶苗的方法。

  以亩产250斤小麦的价格,王超现与当地60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如今他的茶园规模已经超过3000亩。“村民们土地流转有份收入,还能来茶园打工,赚两份钱。”王超说。

  据介绍,150户参加王超合作社的贫困户,只要有一人在茶园干活,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收入就接近1.5万元,就能带动一个四口之家脱贫。试马镇胡庙村村民宋林城说:“来茶园干活,集体生活大家说说笑笑也特别有意思。去年我脱了贫,还给家里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很多大件,现在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

  商南县所在的秦巴山区,是国家六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张淑珍、王超等两代茶人的努力下,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16年底,商南共建茶园24万亩,年茶业产值3.8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完)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