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 人物 » 三农人物

“85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我要回村,我要改变这里!”

   日期:2017-11-2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zgny.com    浏览:993    评论:0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邓俐  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来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85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所作的《青春无悔

  本报记者 邓俐

  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来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85后”村党支部书记李君所作的《青春无悔,农村有梦》的报告,收获了无数掌声和感动。

  李君,今年32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岫云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四川一品一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回村工作整整十个年头。十年坚守,如今他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脱贫攻坚开拓者和践行者,带动近100个村、3000多农户每年销售2800余万元农产品,其中贫困村32个、贫困户18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9月,作为四川省两名上榜人员之一,李君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放弃18万元年薪,他毅然返乡当上苍溪县最年轻村党支部书记

  岫云村是秦巴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很多老年人至死也没有走出过大山。许多父母外出务工为了省下春节回家的车费,几年都不回家过年。春节后“娃娃在车外哭、父母在车里哭”的场景深深地刻在李君的脑海里。

  2003年考上大学走出岫云村后,2007年,李君成为一位白领,年薪18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苍溪县是重灾区之一。当李君和打工的父母赶到老家时,亲人抱头痛哭的场景,至今令他揪心。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我们为什么总是要到别人的家乡去打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李君深深地思考。他第一次萌发了要回村做点什么的念头。接下来,在村里担任组长的表哥因为过度操劳,突发脑溢血。那时村里不通公路,虽然打了急救电话,等家人通过小路把病人抬到村口的时候,43岁的表哥永远地走了……

  “我要回村!”“我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要改变这里!”表哥的离世,更加坚定了李君回乡创业的想法。此念一出,立即引来全家人的强烈反对。李君的母亲哭诉着说:“我们砸锅卖铁供你读书,就是想让你到城里去,就是不想你回来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日子……”

  李君深深理解父母和老人们的良苦用心,但还是苦口婆心地说服父母和女朋友回到了村里。2008年底,李君回到村里当上了村主任助理。2010年,村“两委”换届,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5岁的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

  硬化通村道路,他自费行程8000多公里筹集修路钱

  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但李君迅即陷入了另一个信任危机。

  一个“娃娃”当书记,“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一时间,村里风言四起。有人说,这娃儿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挣这每月500多元的村干部工资。还有人说,这娃儿就是想当官,想把支部书记作为跳板。每次开会,李君在台上讲,群众在下面讲。

  李君心里清楚,毕竟自己年轻,还没干出成绩,群众自然不信任。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把事情做出来让老百姓看!

  彼时的岫云村,跟外界相连的仅有一条泥巴路,遇到下雨天就寸步难行,“路不通,村里的东西就卖不出,娃娃上学也恼火。”“修路是大家都关心的。”但是,修路需要巨额资金,钱从哪里来呢?群众筹资,不可能。一是群众本身穷,二是群众怕出了钱,被这个娃娃书记打了水漂。

  “没有钱,我来找!哪怕是讨口要饭,我也要把路修通!”会上,李君拍着胸脯给全体村民打包票。

  接下来的半年,李君拉下脸皮,四处“化缘”找钱。他将目光瞄向了全国多地知名的富裕村“化缘”,目的是除了“讨”点修路钱,还要学习取经。江苏华西村、山西大寨村、四川彭州宝山村……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苦累一路心酸。那个时候正值开学高峰期,买不到座位票,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有的时候累了就蹲在过道里。每当苦痛折磨,李君看看村里的介绍信和惨不忍睹的道路照片,浑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功夫不负苦心人。彭州宝山村、中国大唐集团慷慨支持岫云村,加上本地一位企业家的捐助,累计筹集到85万元资金。加上国家通村公路的配套资金,那年底,岫云村三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

  路通的那一刻,李君哭了,李君的家人哭了,村里的很多人都哭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修通村道路,李君付出了多少辛劳啊!

  “这个新书记还是靠谱。”路通了,就有了信任基础。从此,对村里土生土长的这个年轻支书,村民们刮目相看,还颇感自豪。后面几年,通过村民筹资筹劳,加上国家的各种政策扶持和项目配套,村民们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村里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推行“远山结亲·以购代捐”,他磨破嘴皮为村民找城里“亲戚”

  路修好不久,李君接到成都一位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朋友说自己儿子吃了岫云村的土鸡蛋,就不愿再吃其他蛋了。朋友在电话里,一再央求李君弄点来成都,“再贵都要买。”

  打完电话,李君陷入了沉思。“村子是普通,但城里人追求的不就是生态、自然吗?”他觉得,岫云村满山的绿色产品和生态畜禽或许就是今后的脱贫突破点。很快,他发动村民成立了土鸡合作社,合作社跟村民签协议,保证鸡鸭猪不喂加工饲料,生产的农产品不按重量、只按时间计价,并由合作社进行收购。为此,合作社落实了专人,每天到农户家指导生产、监督管理,社员家喂养的鸡鸭猪,都要戴上“喂养时间环”。李君要打造真正的“岫云产”,这就是“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

  但是,说到发展产业,老百姓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过去,村里老一辈的庄稼人都经历过栽桑树砍桑树、栽梨树砍梨树、种蘑菇烂蘑菇之类太多的痛。为此,李君暗下决心,自己这次再搞产业,一定要尊重市场,因村制宜。可是,岫云村要发展什么呢?怎样才能把这里的绿水青山好空气、满山遍野的生态资源,变成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呢?

  在成都学习时,李君发现城里人对农村的生态食材需求旺盛,但是没有靠谱的渠道。恰好,岫云村有好东西又卖不出去。“能不能在中间搭条线,把岫云村的农产品卖到城里呢?”经过反复思考,李君决定把城里的消费者请到村里来看看。

  有了这个想法,李君立马到了成都,开始了“远山结亲”计划。那段时间,他一家一户按门铃、叩铁门,受过白眼,挨过骂……最初,很多人认为,李君是找他们捐款捐物的。慢慢地,大家才明白,这个年轻支书要的不是一分钱的捐款,而是要推销村里的生态农产品。

  2014年3月,岫云村举行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当天,来了10多家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现场认购56万多元的农产品。合作社社员的鸡鸭猪、米面油菜等,全部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卖出去。首次活动的成功举行,很快在全县炸开了锅。后来,村里又陆续组织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第五支行、中国电信、天虎云商等单位到村开展“远山结亲”活动达10多次。两年多的时间,结对认购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户。为了方便村里出产的生态农产品储运,中国大唐集团还给村里捐赠了一辆运输农产品的冷藏车。

  “让捐助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李君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计划,让村里的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城市,村里的老百姓有了内生动力,众多城市家庭和企业也得到了实惠。

  接下来的两年,为了持续开展“认购”活动,李君每个月都要往返成都和村里好几趟。李君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稳定上行”的问题,“岫云村”又要怎样才能长久地走出去?

  创新“岫云村脱贫模式”,他把扶贫餐厅开进成都闹市

  2016年3月,成都锦城大道旁,市民们不经意间发现新开了一家来自大山深处的餐馆——“岫云村·汤馆”。更令人注目的是,这家餐馆还冠名为“四川省首家扶贫体验餐厅”。

  这是李君带领岫云村进军城市迈出的坚实一步,他要通过这家扶贫体验餐厅,实现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岫云村品牌真正在大都市扎下根。

  在这家餐馆里,蔬菜、猪肉、鸡鸭大都来自几百公里外的岫云村,20多个服务员和厨子也大都来自岫云和周边村子。短短一年多时间,原汁原味的山村风味征服了不少追求独特味蕾的成都人。

  昔日,村里赵大姐做的肉和尚,何大姐家的玉米馍馍,还有岫云村家家户户都能做的土包子……在这里却成了供不应求的紧俏品。村里残疾人深度贫困户何正春,从小就会编筲箕。如今,老何手编的筲箕也摆上了餐馆的货架。

  眼下,在扶贫餐厅吃饭,顺带购买生态农产品成为了一种时尚。城里的消费者们都觉得,在这里吃顿饭,买点农产品,实际上也是在参与脱贫攻坚大决战,自己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满足。

  这些年,随着岫云村名气逐渐提升,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了李君不少荣誉。2014年6月,省委表彰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时,组织上找党员和群众座谈,几个党员私下嘀咕:“我们不敢多说李书记好话哟,万一李书记调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后来听闻此语,李君不由得掉下了眼泪。他知道,其实这就是老百姓对他实实在在的肯定和信任啊!从那一刻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哪里都不去,就当好这个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下半年,苍溪县出台文件,要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提拔乡镇领导干部。亲朋好友都劝李君,这次一定要去争取啊。为此,76岁高龄的外公还专程上门动员。可纠结了一个多月,李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如今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还创建成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四好村”。“岫云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李君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根据实际主抓“小农经济”,保障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要让村子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李君,正在以他务实的行动,创造新时代山区农村脱贫的鲜活模式——“岫云模式”。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